新闻中心
幼儿教育:孩子眼中的交往
发布时间:2017-05-26 09:26:30
虽然我面对的是一群大部分时间“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们,但随着他们对幼儿园生活的逐渐适应,他们开始关注到了同伴。“老师,延飞回来告诉我,他跟洋洋一起玩!”延飞妈妈高兴地告诉我,我感觉很纳闷:延飞从来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更不用说和一向独来独往的洋洋玩了。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止发生一次,为什么孩子们回家会说出与幼儿园实际状况不同的交往情况呢?是孩子们的臆想?还是老师的忽视?我开始关注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行为。
近期仵延飞和仵昊辰,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甚至上课的时候也要坐在一起,表现出十分友好的伙伴关系。自由活动的时候,仵延飞和仵昊辰在小医院里玩,两个人的笑声吸引了在一旁独自玩的洋洋,于是洋洋走到两人旁边,仵延飞和仵昊辰有因此而受到干扰,甚至都没有朝洋洋看一眼,可洋洋在一旁却十分乐意,他在一旁看着他们玩,默默地笑着。几分钟后仵延飞和仵昊辰转移了活动地点,洋洋没有跟随,但洋洋的脸上依然带着刚才的笑容,很满足。
在成人的眼里,这种旁观并不是一种交往,而孩子的感受却不同,没有语言,没有互动的“交往”,只是彼此身体的靠近,即使是旁观也是一种介入,在洋洋的意识里这就是一起玩。交往技巧的缺乏使他没有与伙伴有更深、更久的交流,但这种意识上的交往让他在心里已经获得些许满足。旁观、模仿、自得其乐,在孩子看来,都是“一起玩”的表现。孩子们的“交往定义”,让我更有兴趣关注他们的交往需要。
自由活动的时候,洋洋又抢玩具了,这是我在最近几天里发现了多次的事情。之前洋洋虽然有点“精怪”,但他还是很乖巧的,自己玩耍,从来没有和其他伙伴发生冲突,为什么这几天老是抢人家玩具呢?子岚在搭建区玩积木,洋洋从小医院走过来,看看玩积木的子岚,等了一会儿,洋洋突然出手,将积木拆散,这引来了子岚的不满,竭力维护还没有被破坏的另一部分,洋洋没有停止,试图将子岚保护在身后的那部分积木也拆散,终于子岚抵挡不住,被洋洋掏了个空,积木支离破碎。子岚没有发出求救的信号,他蹲在地上期待着洋洋会帮助他重建。可洋洋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得意地捡起了地上的积木,顺势将积木扔出了门(正巧有老师开门进来)。整个过程洋洋的脸上洋溢着欢笑,仿佛是在跟子岚开玩笑。
通常,孩子间的争抢是因为争夺彼此都喜欢的玩具,可洋洋却不同,他将抢来的玩具扔掉,说明他在“挑衅”子岚,不是因为自己要玩,而是不让别人玩,这是为什么呢?洋洋的争抢行为,似乎希望用这样的方法激起同伴的反应,或是激怒或是抢回,但当洋洋没有得到他所期待的反应后,他又放弃了,于是将玩具扔掉了。可见,在所有的争抢中,洋洋都不是因为对争夺物感兴趣,而是一种心理需求,这就是一种交往意识的萌发,他在寻求玩伴,一个能够和他相互呼应的玩伴,为此我们揭开了洋洋最近总是抢玩具的原因。抢玩具的洋洋,他一再“挑衅”,希望引起同伴的注意。这样的方式并不一定能帮助他实现交往的目的,往往可能成为冲突的开始。这时就需要老师去引导洋洋,鼓励她正确地表达“我想和你一起玩”的需要。让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享受交往的快乐,这也许就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最好起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