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幼儿教育之小班区域活动创设有感
发布时间:2016-06-14 09:18:20
区域活动,是在指定范围,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并在其中巩固以往所学知识,感知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孩子极大的兴趣,使得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小班区域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是:
1、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区域活动学习性成分太浓,而生活性、游戏性成分淡,增加了孩子学习的负担,降低了孩子操作摆弄以及自主探索的兴趣;
2、区域主题活动材料投放关注丰富而缺乏层次性、针对性,递进性及幼儿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一、以生活为轴心,在适宜的环境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提出:“幼儿的活动应该以生活为轴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因而,我们选择贴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体验的主题活动内容。如“小宝宝”、“亲亲抱抱”、“娃娃家”、“我爱我家”、“小饼干”等主题。预设或生成主题后,将这些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得既要温馨而又富有生活气息,让孩子喜欢,符合孩子心理需要,“需要是行动的前提条件”,由此来促进学习的自主性。
在主题活动“娃娃家”和“小宝宝”中,要把“娃娃家”布置得就像孩子自己的家:“客厅”里有柔软的沙发、漂亮的桌子;“卧室”里有柔和的纱窗、娃娃的小床、橱柜、美丽的帐子;厨房里有洗衣机、煤气灶台、洗菜池;除了这些,一家三口的照片、娃娃的衣服(孩子自己收集的)布置在情景中。
这么漂亮东西,老师可用废旧的材料箱子、绒布、纸做成;孩子们会活动得兴高采烈的,他们会学着大人的样子烧饭、洗菜、扫地、擦地板、整理房间。三到四岁的孩子有了初浅的生活经验、模仿性强、有一定的移情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创设这些孩子会喜欢,是因为它不仅符合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还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孩子在参加这些区域活动的时候主动性、积极性会很强。
二、以操作为平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自主地发展
小班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很大程度上认识依赖于行动,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因此,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关注孩子的差异性。首先,仔细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
其次,了解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宜不同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再次,注重观察指导过程,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指责、不轻易批评孩子。最后,将提供的材料随幼儿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调整,能满足幼儿当前活动的需要,适合幼儿的活动特点。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考虑渐进性。我们要为孩子准备的材料,要随着主题的深入、变化以及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
内容和材料的不断调整和更新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这样的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就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并具有可发展性,可以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不断地构建新的认识结构,在自身的发展上不断有提高的作用。
三、以整合的内容为契机,发挥幼儿学习的创造性
指南中课程理念提倡“构建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延伸到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应该体现“整合、开放”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特色,我们教师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观念和行为:
1、变孤立为整合: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发现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每个孩子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启发和引导。 例如:他们用皱纸撕成长长短短的条状当“粉条”、“面条”;用皱纸包一点橡皮泥当馄饨。用泡沫涂上颜色做成“蘑菇”等,展现小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期间,孩子们的计算、语言、美术、生活经验、交往等都会有进一步地提高。整合的思想、整合的区域设置、整合的内容安排给孩子带来的是创造性的、全面性地发展。
2、变失衡为均衡:在实践过程中要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区域内容都能够与主题内容相连接,这就需要我们对有一定学科倾向的主题进行分析,要求老师要心中装有大的课程观,更为整合、综合的考虑问题。在区域活动中这些材料可以用作主题活动所需的材料,擦亮他们创造性的火花;也可以供幼儿无目的地操作摆弄玩。因此,这些材料可以让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学习准备状态时对各种材料先有了初浅的认知,为他在以后主题区域活动中的其它游戏中充分运用作很好铺垫。
指南提出“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在对小班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中,我们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要,创设了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丰富了孩子在区域游戏中的体验,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达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这会让幼儿在健康、认知、交往、社会情感、艺术、游戏各方面有很大提高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