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联系方式
新闻中心
幼儿教育:区域活动的反思总结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7-06-28 09:28:02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因此,老师们在材料的投放、活动的组织上是下足了功夫,区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而在区域活动结束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水彩滴到了地板上,满地的碎纸,可怜的大螃蟹只剩下两条腿,到处乱放的玩具、图书……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真是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点名叫班里做事有条理又懂事的几个孩子过来帮忙,一起整理游戏材料,收拾卫生。整理环节不仅可以恢复活动室的整洁有序,而且也是支持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积累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但整理环节中的有效指导并没能引起大多数教师的重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如:提供一些纸箱、盒子,供幼儿收拾和存放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我们在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户外游戏活动时,都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创设各种条件吸引幼儿愿意参加、主动游戏、体验成功,获得发展。我们也应认识到,幼儿也应成为整理环节的主体,我们也可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整理活动,并指导他们在整理活动中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动手操作,体验喜悦,获得成长。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整理兴趣

    孩子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各个兴趣盎然,却在区域活动结束后各自离开,玩具、材料随意放,毕竟整理玩具和玩玩具比起来是一件很枯燥无味的事情,老师只能强硬的要求幼儿将玩具放回原位,而且不断催促着幼儿。幼儿的天性是游戏,如果能把整理活动转换成一种游戏活动,幼儿自然就会愿意参与整理,主动完成了。利用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游戏化情境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整理活动的兴趣。

    例如,孩子们在一次快乐的美工游戏中,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时,我拿起活动室里的废纸篓,拉长了声音说:“孩子们,纸篓娃娃肚子饿了,你们快把剪下来的废纸喂到纸篓娃娃的大嘴里吧!”孩子们一听,纷纷把剪下来的废纸捡起来,喂到了纸篓娃娃的大嘴巴里,还有几个孩子把活动室角落里的纸片也捡起来喂了纸篓娃娃。“今天纸篓娃娃好开心啊,大家把废纸都喂给了她,她吃得饱饱的。下次如果你们有废纸,别忘记了及时喂给她哟。”我边说边指了指班级的废纸篓。

    在整理时,对于掉到桌子下面的材料(如珠粒、积木等),我们还可玩“海底寻宝”的游戏,幼儿扮演小鱼,游到海里寻找宝藏(掉落的材料和玩具),他们可以弯下腰,蹲下来,可以趴到地上,像鱼儿一样游戏,并可以根据找到宝藏的数量换取相应的奖励。

二、利用环境暗示,强化整理意识

    有效地利用环境暗示的方法能够帮助幼儿时刻不忘规则,自觉地整理材料。当幼儿还沉浸在游戏中,忽然就让他们收玩具,孩子们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不利于整理活动的开展。所以,我们常常在整理时间开始前5分钟给幼儿以音乐提示,通常在一个学期使用两首曲子。第一着曲子一响起,暗示幼儿游戏要结束了,该收玩具了。第二首曲子响起的时候,暗示幼儿开始收玩具和材料,音乐结束,基本整理完毕。这样可以给幼儿明确的时间概念,同时也尊重幼儿,给予他们充分的心理准备。

    为了帮助幼儿能准确取放、有条理的整理好各种材料,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图示图标来暗示整理要有条理。为幼儿提供较浅的材料盒和高度适宜、开放的玩具橱来存放材料,方便幼儿可以从不同角度能看到材料,取放材料。同时运用相同颜色和形状的图形、图标分别贴在材料盒和玩具橱上相应的位置,暗示幼儿物归原位时要找准位置。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更快更好的收放材料,方便幼儿把材料准确地送回家。

三、讨论制定规则,提高整理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规则的不方便,使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制定规则的目的就是保障幼儿在游戏活动的自由,因此,在制定规则时应该让幼儿参与进来,师幼共同商讨,制定和调整规则。教师不妨与幼儿一起聊聊在区域活动结束时,他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然后一起讨论怎才能保证大家活动室的干净整洁、下次活动能顺利的进行。比如:在棋类区,孩子们在玩五子棋,整理环节的音乐一响,孩子便胡乱的把离自己近的棋子(不分黑白子)放到了盒子里,放到玩具柜上。这样的整理很迅速就完成了,可是等下一次活动开始时,幼儿要先用一段时间将黑子、白子分开后才能游戏。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内容和孩子们讨论:如果你要选择五子棋来玩,你愿意先用一段时间来分棋子再游戏还是愿意一进入游戏区就开始游戏呢?想让入区的小朋友入区就开始游戏,在前一次的游戏结束时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会自然地参加讨论,制定出“结束音乐响起时活动结束,马上开始整理;谁玩的材料谁整理,共同游戏的材料共同整理;物归原位,摆放整齐;及时清理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渍;自主管理自己的作品”等基本规则,明确游戏结束时的整理应如何清理,加深了幼儿对规则的理解,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遵守规则。

    鼓励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不仅是让幼儿自觉自愿地遵守规则,还会起到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的作用。如:一次孩子们在结束的串珠活动后,由于操作的材料较多,毛毛小朋友急于到外面玩,一时忘记了规则,随手把串了一半的作品往材料盒里一扔,还有几个珠子掉到地上了也不管。就在这时,美欣小朋友看见了说:“毛毛,你的材料还没收拾好,不能出去。”毛毛刚要反驳,忽然间好像记起了什么东西,赶紧蹲下捡起了地上的珠子,捡起后笑嘻嘻的冲出了活动室。区域活动结束后的收拾整理能够培养幼儿善始善终的做事方式及对环境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能很好地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家园密切配合,养成整理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与家长的沟通合作是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孩子动手能力普遍不差,如果家长缺乏正确引导和督促,会出现幼儿表现的双面性,即在园懂事乖巧,做事有条理,在家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物品随意乱放。因此,让幼儿学会整理并乐意整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老师、家长的共同督促、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可利用家长接送孩子时间,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并要求家长配合,积极支持,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微信、QQ、网页宣传等方式让家长多多了解幼儿园,了解老师,争取家长的信任;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中来;充分运用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在园表现,领略教师的专业水平,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真正认识到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智力的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更要加强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家里能提醒幼儿在家也要自己去收拾玩具、自己去穿衣服、自己去拿碗拿筷等,对孩子的行为应多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相关推荐